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我國面臨著社會失業較嚴重、再就業不足的問題也更加突出。當失業率達到9.7%時,就會造成重大的社會經濟風險。可見,就業問題不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稅收政策作為國家經濟政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把增加就業作為基本目標,以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公平和穩定。
一、刺激投資增加的稅收政策與制度調整
1.適時進行增值稅轉型。現在我國經濟結構正處于戰略性調整時期,新技術、新設備的采用至關重要,需要擴大投資規模以刺激經濟增長。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盡快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并擴大征收范圍。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行單一稅率制,避免生產引進初期所出現的計算復雜問題。
2.調整企業所得稅政策。我國民營企業主要存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中,單位投資吸納的勞動力和單位投資新增加的勞動力都要明顯高于國有企業。改革調整企業所得稅政策,一是要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統一后的所得稅宜實行超額累進稅率,設置含有低稅率的多檔稅率,體現對中小企業的照顧。二是要取消區域性稅收優惠,允許中小企業加速折舊,對中小企業用稅后利潤轉增資本再投資,按一定比例退還再投資部分已繳納的所得稅稅款。三是中小企業用于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投入,允許按實際支出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列支,對當年研究與開發費用支出超過上年實際支出的部分,給予其投資額20%的企業所得稅抵扣。四是要將目前對福利企業與勞動就業服務企業安置殘疾人員及待業人員的優惠政策擴大到對所有中小企業,只要安置下崗職工人數達到一定比例的,就可給予減免征收所得稅的照顧。
3.取消土地增值稅。對于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由于同時征收土地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構成了事實上的重復征稅,取消土地增值稅應成為公平稅負、擴大投資需求的明智選擇。
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稅收政策與制度調整
1.改革個人所得稅。現行個人所得稅,對工薪所得每月定額扣除800元費用標準,數額明顯偏低,難以適應當前教育體制、住房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個人負擔部分相關費用的要求。而且現行分類征收辦法難以照顧高邊際消費傾向的低收入階層,因為所得相同的納稅人會因所得來源不同或同類所得的流量不同而稅負不同;而且高收入者可通過分散所得的辦法進行避稅。建議:(1)適當提高免征額,擴大扣除范圍,確定不同的扣除標準,以體現量能負擔原則。(2)對工資等易于監控的經常性收入實行綜合征收,對其他非連續性收入項目實行分類征收。(3)在實行累進稅率的同時,適當降低邊際稅率,提高納稅遵從度。
2.適當調整消費稅稅目稅率。增值稅轉型后,流轉稅的政策調節功能主要由消費稅來完成,為此,消費稅要按照社會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進行改革,在保證稅收收入的同時,更好地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消費政策,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鼓勵一般性消費。
3.開征遺產稅和社會保障稅。通過遺產稅調節個人財富存量,進而降低人們進行儲蓄和積累財富的積極性,促進人們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增加即期消費,并將所集中的稅收收入用于社會保障支出,增加低收入階層收入,提高居民整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刺激消費需求。開征社會保障稅,增加居民收入預期,降低“預防性儲蓄傾向”,讓人們敢于消費。
4.改革現行農村稅費制度。大力發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減輕稅費負擔,無論從擴大消費需求的潛力或者規模看,還是從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看都意義重大。短期政策一是提高這些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包括對農民的以工代賑、開發式扶貧以及增加城鎮下崗職工的再就業等;二是減少農民的稅費負擔;三是整頓消費秩序,消除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四是精簡鄉級機構和行政人員。
三、利用稅收大力發展服務業,提升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
解決低素質勞動者的就業出路,減少結構性失業,發展社區服務業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政府應加大力度通過各種方式促進社區就業,如對社區服務企業給予就業補貼,對公益性服務實行政府購買的方式,或者在社區建設中設立專項資金進行擴大就業崗位的基礎投資。就稅收而言,應實行公平合理的稅費政策,減少行政性收費,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對社區服務業當年新招用下崗失業人員占職工總數30%以上的,5年內免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對個人合伙創辦的社區服務業,可以選擇繳納個人所得稅,免征企業所得稅,以避免重復征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