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本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是國家為了加快經濟建設而多方籌集的資本金,是我國各級政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來源。加強對國有資本的使用管理和會計監管,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國有資本安全的重要措施。
我國公有制的特殊性,決定了政府既要承擔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責,又要承擔國有資本的營運管理職責。國有資本在政府雙重職能的制約下,自然會有不同的財務目標,即社會目標和經濟效率目標兩重任務。我們應根據不同的經營目標,對國有資本進行分類管理。經營性國有資本主要投入競爭性領域,如一般工商領域,以追求盈利與資本安全為經營原則。非經營性國有資本主要投入國家安全領域、公共產品領域、自然壟斷領域和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主導產業領域。各級國有資本管理機構,應根據不同性質的國有資本制定相應的營運計劃,并報同級人大備案,根據每年同級人大意見調整國有資本的投向,以確保整個國家經濟的平穩發展與安定。
政府的首要職責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體現政府意愿的國有資本,既要為人民大眾提供“免費”的公共產品,又要為今后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而加大對公共生產的投入。有人主張國有資本應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筆者認為,至少在以公有制為主體來構建市場經濟的中國,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理由是,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是一項長期策略,中國需要國有資本的有效運作來支撐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國有資本肯定不能完全退出競爭性行業,但國家可根據需要進行適當的行業調整,有選擇地退出和進入。
國有資本是撬動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財政稅收是國家履行政府職責的工具,形象一點說,國有資本與財政稅收的關系是政府的左右手關系,政府職能與政府所有者的關系。國有資本管理則是資本營運管理,即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實現資本的保值與增值。顯然,將國有資本管理劃歸財政體系是不妥當的,也是不可取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財政稅收管理與國有資本管理都應保持一種平行關系,并按兩類完全不同性質的管理體系進行運作。
必須更新理念,在全社會確立給投資者以一定回報的機制,是國企改革的真正意義所在。國有資本收益的前提是所投資的企業實現盈利。如果倡導企業以給股東回報為榮,那么,國有資本收益會以現金紅利的形式來表現,資本收益即為現金收益。從所有權性質上講,無論國有資本投資企業是否進行盈利分配,按國有資本產權份額所計算的資本收益,均歸屬于產權所有者。資本的天性是增值,要想擴大國有資本的總量,將蛋糕做大,只有不間斷地進行資本投入,才能實現資本的高積累。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其經濟的實力及其成長性,通常是以其資本積累速度來表示的。為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國有資本收益毫無疑問仍應作為資本投入,而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政府對國有資本進行會計監管,對于保證經濟正常運行、重新配置社會經濟資源和糾正市場失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管好國有資本,財政部門必須認真履行會計監督職責,首先,要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和會計監督報告制度;其次,經常指導會計監督工作的開展;第三,依法直接組織對有關單位會計工作情況,包括對會計賬簿設置、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會計檔案管理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以及對違法會計行為、重大會計違法案件等進行監督檢查;第四,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進行抽查,對會計人員任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第六,對有爭議的會計業務處理是否違法違規作出技術鑒定,依法處理違法違規行為,對財政部門在會計監督檢查中發現的情節嚴重、且觸犯刑律的會計違法案件,按規定程序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近年來,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假賬泛濫及其導致的市場誠信危機等現象引起了人們和政府對會計監管的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均需從理論、方法、組織和措施上予以解決。
民營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