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 紅
摘要:當前稅收發展的制約因素很多,但從本質層面上講是經濟因素與文化因素摩擦所致。作者從當前人文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出發,提出了服務人文經濟發展的稅收發展觀;從實現依法治稅與以德治稅的共融與互促出發,提出構筑體現人文關懷的稅收征納關系;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出發,提出要完善人文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隊伍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文章進一步明確了稅收未來發展的整體目標,提煉出了形成稅務人員共同的價值取向的稅務文化內涵,并為稅務人員培養理性思維的習慣,塑造美好的心靈,促進全面發展的多元文化平臺建設方面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人文稅收; 人文經濟; 依法治稅; 以德治稅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02200402-0041-03
作者簡介:楊紅,福建省地稅局計劃財務處處長,廈門大學財金系博士研究生。
稅制改革以來全國稅收事業蓬勃發展:稅收收入以年平均19.02%的速度持續快速增長,稅收收入占GDP比重從1994年的10.8%上升到2001年的15.8%,全國財政收入的九成以上均來自稅收,稅收工作為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做出了積極的努力。與此同時,伴隨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建設的縱深發展,稅收業務建設與內部管理日益強化,稅務隊伍逐步成長壯大,稅務基層建設方興未艾,稅收發展的外部環境也得到進一步優化,稅收事業基礎扎實、前景美好。
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稅務工作仍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傳統產業的稅源增長超越產業經濟發展的現實可能,成為嚴重制約稅收發展后勁的瓶頸;新興產業的稅源新增長點的形成與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新增長點的發展;完善的稅收體制與稅收體系的獨立性問題以及如何實現與整體財政改革的互融性問題長期困擾;征稅與納稅的良性互動關系有待進一步發展,稅收執法環境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很多卻不盡落實,長效的稅收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隊伍的整體素質與新形勢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作為事業發展主體的人的創造力仍顯不足……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職能與權限的矛盾,需要與可能的矛盾,中央與地方利益的矛盾,任務與環境的矛盾,但從本質上說,我感到是人文因素與經濟因素之間的摩擦,人文資源開發利用仍顯不足從而還未產生巨大的能量推動稅收長足發展。為此我想嘗試提出“人文稅收”觀點,以期探討推進實現稅收事業新跨越的新思路。
一、人文稅收應服務于人文經濟、體現人文關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般對“人文”的傳統解釋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這里所指的“人文”是在歷史與現實、經濟與文化雙重背景下的“人文資源”、“人文現象”和“人文精神”、“人文情感”。“人文稅收”是指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更自覺地關注人類的精神與文化需求,研究人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人文因素對稅收活動的作用與影響,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人與社會互相促進為最終目標的稅收新發展。
一是樹立服務人文經濟發展的稅收發展觀。21世紀的經濟的新形態是知識經濟,這種新形態必然會反映在各個經濟領域和各種經濟活動之中,集中體現在經濟向更高形態發展。人類經濟從第一產業起步,經過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繁榮,到如今第四產業即知識與智慧產業已經興起,并日益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和巨大的經濟效益。作為與智慧占主導地位的人文經濟,是知識經濟的重要支柱,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必然。人文經濟催生人文稅收。從經濟到稅收的原則要求我們堅持人文稅收發展觀,以全新的稅收視角和理論武器服務于人文經濟的發展,并以人文經濟的發展促進稅收發展。
二是構筑體現人文關懷的稅收征納關系,實現依法治稅與以德治稅的共融與相互促進。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競爭的力量已逐步從經濟力、資本力擴展到信息力、知識力和文化力。那么,作為企業的稅收服務主體,稅務部門也應從加強稅源監控、推進信息化建設,提高征管手段,提升到人文稅收的管理模式,以達到征納雙方文化共融。也就是說,隨著企業活動主體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變化,客觀上要求稅務部門不斷創新,這里的創新不在于硬件設施的頻繁變更,而在于學習、引進先進文化,重塑體現人文關懷的與企業文化相統一的稅收行業文化,開發利用人文這種“軟資源”,經營與積累這種“無形資產”,掌握人文經濟發展時代的稅收發展主動權。我們稅務部門應該把我們尊敬的納稅人的需求、困惑當成我們工作的出發點、著眼點。這里不單指提升服務手段、服務方式、服務水平范疇,更多的是強調服務理念。可以適當借鑒西方的“交換說”,讓納稅人明白自己的納稅與所享用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關系,在納稅人的心靈深處建立起自覺納稅的責任與權利意識。另外,從國家、稅務部門與廣大納稅人在推進各項改革進程中扮演的角色看,促進征納間的文化共融也有助于不斷提升和改造改革者、改革的實施者以及所有參與改革的公眾的精神氣質,以實現改革的最終目標。因為只有改革者有了對公共利益的高度忠誠,以及為公共利益而有深邃的智慧、實踐的儲備和堅定的人格等新的精神氣質時,才會出現符合發展方向的新的制度變化只有改革實施者有了容忍并自覺使自己置身于法制與制度之中的精神氣質時,才會使制度一以貫之;只有廣大參與改革的公眾將法律、制度、規則看作是維護自身利益的信念時,發展的目標才能最終落實。現代的中國是開放的,我們可以借鑒世界的通行做法,建立起規范、系統的制度約束,但同時現代的中國又是有著五千年儒家文化傳承,依法治稅應與以德治稅共融并互相促進。
三是完善人文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隊伍管理模式。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闡述的是,在影響經濟發展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關鍵的,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人的質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的多寡。我的觀點是“人才+好的文化=現實生產力”。也就是說,在現代化的生產過程中,人的智力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形成的人文資源才會成為推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二者結合程度的高低或者說是人文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是影響經濟增長的根本所在。人文資源管理與人事資源管理有實質不同的涵義。人事資源管理屬于反應式的管理模式,旨在解決當前問題或執行事務,是作業取向。而人文資源管理則側重于變革管理和人性管理,是屬于前瞻性的預警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人文資源管理應該具備戰略性,使人文資源管理活動與組織的整體方向一致;同時也應具備整體性,使人文資源管理活動變成整個組織不可缺少的部分;亦要有特異性,能反映出組織獨有的發展條件和方向;最后還應具備時空性,要因時而變、因地制宜。現代的人文資源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參與整個組織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制訂人文資源管理戰略以配合整個組織發展戰略的實現。
二、稅收人文發展戰略目標的構建設想
首先要進一步明確稅收未來發展的整體目標,增強系統的凝聚力。稅收的整體目標應由經濟目標、社會目標、人的發展目標組成。經濟目標就是指稅收收入的增長、稅收對財政與經濟的貢獻;社會目標包括稅收環境的優化,稅收在社會改革、發展、穩定中的促進作用,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目標包括干部的健康、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建設,干部的個人成就與人格系統的改善,等等。勾畫出組織的未來目標,人文資源管理活動就要圍繞這個組織的目標,確保目標朝著最優化方向發展。
其次是提煉稅務文化,形成稅務人員共同的價值取向。組織凝聚力的形成機制是建立和培養共同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的表現形式包括組織的目標、精神、風氣、哲學、制度和形象等方面。“稅務文化”這個概念,我的理解是一種期望從文化角度出發,建立激發人、尊重人、發展人的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從而更好地引導人、調動人、促進人為稅收事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業績。我們要總結稅務文化建設經驗,在實踐中提煉稅務文化特色,并注入一些新的文化因素,以此完善稅務文化的結構、突出稅務文化的特性。例如可以以人的素質開發為主線,以和諧、協作、互相促進的人際關系為稅務機關的整體氛圍,以科學的管理制度和靈活適用的溝通網絡為基礎,以高瞻遠矚的稅收發展戰略為核心,共同構筑起稅務文化這一屬于征稅人共同的建筑。
第三要構筑容納多元文化的平臺,培養稅務人員理性思維的習慣,塑造稅務人員美好的心靈,促進稅務人員的全面發展。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習慣于就稅收論稅收,強調稅收發展的現實性而忽略全局改革的客觀性、必然性和不可逆轉性。這些傳統的思維定式就緣于我們認識的局限:即我們認識了稅收實務,卻對財政政策、經濟改革不盡了解,我們認識了經濟改革現實態勢卻對政治、文化的背景知之不多,我們認識了稅收、經濟現象卻對深層的管理機理、文化制約不曾觸及,我們認識到制度對人的強制性與約束力,卻對道德文化對人的精神的滲透力、制約力及其根本性與徹底性理解不透。然而,現時代的發展恰恰需要我們稅務人員多視角的理性思考。而這些思考就來自于我們對各種文化信息的占有及處理、分析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思考來自于對符合人性的物質與精神發展的規律的認識與把握,這些思考還來自于我們自覺地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以凈化、美化人的心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只有理性的思考才會對權力的使命和責任有明確的認識,并對他人的自由和獨立有著發自內心的尊重;只有高尚的心靈才會產生高尚的權力,并以克制、高尚的方式運用權力。因此,每個稅務人員要敏銳我們的觸覺,自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