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1月1日起,我國已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這次改革涉及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出口企業等各方面的利益調整。主要內容一是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將退稅率平均下調3個百分點左右;二是建立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出口退稅的新機制,新增出口退稅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擔;三是累計欠退稅由中央財政負責償還,并確保不再發生新欠。
目前,出口退稅新機制已運行半年多,總的運行情況保持良好態勢。筆者通過走訪出口企業、采集分析有關數據、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等手段全面了解了新機制在常熟市的運行情況,并初步分析了新機制在外貿經濟、稅收等方面產生的影響,由此提出應對措施和管理建議,以供參考。
一、出口退稅新機制運行情況分析
今年1-6月,常熟市外貿進出口累計完成16.98億美元,同比增長39.31%,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幅度。其中出口10.30億美元,同比增長29.20%,進口6.68億美元,同比增長58.41%。至2004年6月底,我市有進出口經營權并己辦理退稅登記的企業達612戶,其中內資生產企業240戶,外商投資企業334戶,外貿企業38戶。其中已發生出口業務的企業467戶。從行業分布來看,主要行業有:紡織服裝、輕工、機電、化工等。
從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在我市運行半年的情況來看,新機制對于調動出口企業積極性,增強企業出口競爭力,調整出口貿易結構、提高出口效益,緩解國家財政的壓力,加強退稅管理的積極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現將具體運行情況分四個方面詳細分析如下:
1、以前年度欠退稅問題逐步解決,實現“老帳要還,新帳不欠”的承諾,為我市對外貿易發展注入活力。出口退稅機制改革以來,我市出口退稅工作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速,困擾政府和出口企業多年的累計欠退稅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從03年11月到今年8月初,在10個月的左右的時間里,共辦理以前年度欠退稅160794萬元,辦理2004年度當年出口退稅31517萬元(退庫),相當于以前5年的總和。從根本上解決了出口退稅嚴重滯后的局面,緩解了出口企業流動資金的困難,減少了企業的貸款利息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退稅率降低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了企業擴大出口的積極性。大部分出口企業在甩掉欠退稅這個沉重的包袱后,輕裝上陣,開始著手擴大規模、研制新產品、增設配套產業,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
2、以“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為目標的出口退稅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快了今年的出口退稅進度。國稅部門根據上級要求和部署,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改革出口退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改革退稅申報方式,壓縮退稅憑證,簡化退稅程序,建立以信息化管理為基礎、以增值稅專用發票審核為核心等新的出口退稅管理制度,重組和優化退稅工作流程。采取了簡化退稅憑證、采用增值稅發票認證信息和海關003電子信息進行審核,允許外貿企業隨時申報退稅、對信譽等級好的企業采用簡易程序申報審核、縮短退稅審核周期等措施,有效地解決了退稅單證收集期較長、相關電子信息傳輸滯后、企業申報退稅不及時等制約退稅速度的瓶頸問題。
附:企業退稅申報金額比較表
單位:萬元人民幣
生產企業
外貿企業
合計申報
出口額
申報出口額
免抵退稅額
申報出口額
退稅額
2004.1-6月
33.82
2.87
14.36
1.59
48.18
2003.1-6月
18.76
2.10
3.76
0.51
22.52
增長比例
80.28%
36.67%
281.91%
211.76%
113.94%
從表中可看出今年以來企業退稅申報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外貿企業由于今年允許隨時、多次申報及審核流程的改變總的申報出口額增長比例為113.94%,剔除今年出口增長29.20%的因素,有84.74%的增長是因為出口退稅模式的改革及退稅款及時兌付的作用。同時在新的退稅流程中審核審批速度同步提高,1-6月審核審批生產企業免抵退稅額2.67億元,外貿企業應退稅額1.69億元,審核通過率為90.63%,比往年顯著提高。
3、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外貿出口的影響。
在我市出口產品結構中,退稅率下降4%的一般機電產品和紡織服裝類產品占出口總量的65.88%,退稅率下降2%的輕工、化學類產品占出口總量的24.14%,退稅率不變的產品占出口總量的3.82%,取消退稅政策的主要是紙類產品(原退稅率13%)占全市出口總量的4.94%,因此全市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3.7%左右,這意味著出口成本上升3.7個百分點。出口退稅率的調整一方面加大了出口成本,使今年每美元退稅由去年的0.96元降為0.76元,企業的贏利空間減少;另一方面也引導了我市外貿出口產品結構、貿易方式結構乃至產業結構初步的調整,體現了出口退稅政策這一稅收杠桿調節市場的作用。
在退稅率降低的影響下,出口產品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今年上半年度我市機電類產品出口增幅顯著,同比增長42.81%,占全市出口值的33.15%,比去年同期上升了三個百分點。紡織類產品出口增幅明顯放緩,同比增長17.51%,雖然仍居出口額首位(占全市出口額35.14%),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已降低了三點五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機電類產品屬于高附加值產品,對退稅率的降低承受能力較強。而且千斤頂、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印刷電路等11類技術含量高、出口前景好的機電產品繼續保留17%的退稅率,未收到政策調整的影響。紡織類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比同類產品低15%左右,缺乏競爭力,退稅率下調4%以后,對該類產品出口造成較大的沖擊力。
退稅率降低的影響還體現在出口貿易方式結構的改變。由于進料加工受退稅率調整影響不大,來料加工基本不受影響,部分企業調整經營策略,由一般貿易出口轉向從事加工貿易出口。因此今年我市加工貿易大幅增長,1-6月份進料加工出口同比增長29.26%,來料加工出口同比增長228.43%,而一般貿易方式出口增幅由去年同期的63.12%下降為現在的22.54%。例如XX(紙業)有限公司在紙類產品取消出口退稅政策后,改變出口貿易方式,將去年的一般貿易方式改為來料加工貿易方式,以享受免稅政策。
4、進出口經營權門檻的放低,使新辦出口企業迅速增多。新修訂的《對外貿易法》于今年7月1日施行,首次允許個人開展出口業務和申請出口退稅。從今年1-6月,我市辦理出口退稅登記的企業有87戶,平均每月新增近15戶出口企業。隨著退稅進度的加快,辦理退稅手續的簡化,有從事出口業務意向的企業越來越多,而且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擴大了企業的出口渠道。進出口經營權審批的進一步放開,體現了出口退稅機制改革要同步推進外貿體制改革的政策實質作用,有利于企業進一步拓展外銷空間,提高出口的積極性。
二、存在問題及不利影響
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既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對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必將產生一定的影響,體現出來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1、不同程度加大地方財政支出的壓力,容易產生出口退稅歧視等新的貿易保護壁壘。
從國內生產和流通環節增值稅收入歸屬的角度看,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擔出口退稅有一定的道理,但讓地方負擔出口退稅會嚴重影響地方鼓勵出口的積極性。出口退稅是退還出口貨物在國內生產流通各個環節繳納的稅款,每個環節的增值稅實際是在不同的地方繳納。由于在出口環節實行免征增值稅的政策,出口企業所在地很可能沒有從出口貨物中征收到增值稅,而在沒有征稅的情況下,讓地方負擔部分出口退稅款將導致出口越多,地方財政包袱越重的后果。部分地區出于地方利益的考慮,可能限制本地企業到其他地區收購貨物出口,對外地貨源設置過高的出口退稅標準,限制退稅或不及時足額辦理退稅,從而產生新的貿易壁壘,不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對整個外貿流通秩序產生負面影響。
3、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外貿出口的影響。
在我市出口產品結構中,退稅率下降4%的一般機電產品和紡織服裝類產品占出口總量的65.88%,退稅率下降2%的輕工、化學類產品占出口總量的24.14%,退稅率不變的產品占出口總量的3.82%,取消退稅政策的主要是紙類產品(原退稅率13%)占全市出口總量的4.94%,因此全市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3.7%左右,這意味著出口成本上升3.7個百分點。出口退稅率的調整一方面加大了出口成本,使今年每美元退稅由去年的0.96元降為0.76元,企業的贏利空間減少;另一方面也引導了我市外貿出口產品結構、貿易方式結構乃至產業結構初步的調整,體現了出口退稅政策這一稅收杠桿調節市場的作用。
在退稅率降低的影響下,出口產品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今年上半年度我市機電類產品出口增幅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