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稅網
車輛購置稅自開征以來,稅收收入連年攀升,與此同時,納稅人逃稅手段也屢出新招。近日,貴州省遵義市國稅局稽查局成功查獲了一起利用一車開具2張發票逃避繳納車輛購置稅的案件,這是該省繼出現不法分子以假完稅憑證進行逃稅后,發現的另一逃稅新手段。
一紙轉辦函引來立案檢查
2009年12月29日,遵義市國稅局稽查局收到公安部門轉來的一封轉辦函,記載遵義市王某涉嫌逃避繳納車輛購置稅。轉辦材料反映,王某2006年從貴州某汽車銷售公司先后購買了3輛客車,未履行車輛購置稅納稅義務,并同時提供了由該汽車銷售公司開出的6份發票復印件。稽查局立即組織人員對案頭資料進行了分析,發現這3輛由該汽車銷售公司售出的汽車,其機動車銷售發票上所注購貨方均為遵義某客車運輸公司。同時,該汽車銷售公司還在同日另行開具了貨物銷售發票給該客車運輸公司。
王某和該客車運輸公司有何關聯?為何發票是開具給該客車運輸公司的?該客車運輸公司是否存在違法行為?帶著種種疑問,遵義市國稅局稽查局派出檢查人員對該客車運輸公司進行了暗中調查。經調查了解到,王某系掛靠該客車運輸公司從事客運業務的一名個體營運者,該客車運輸公司負責以公司的名義給所有掛靠經營的車輛辦理所有相關手續、證照,并繳納車輛購置稅。據此,檢查人員初步判斷,該客車運輸公司可能存在涉稅違法行為,并決定對該客車運輸公司進行立案檢查。
兩份發票暗藏玄機
為了不打草驚蛇,檢查組決定先行繞過對該客車運輸公司的正面檢查,轉而到轉辦材料中所涉及的某汽車銷售公司開展外圍調查。通過核實汽車銷售公司的賬簿資料,發現其確于2006年向該客車運輸公司銷售了3輛金龍客車,并開具了3份機動車銷售發票,每份開具金額為44.5萬元。而在每份機動車銷售發票開具當日,汽車銷售公司又向該客車運輸公司同時開具了一份貨物銷售發票,票面金額為12.8萬元,所注貨物名稱為配套費。據銷售公司財務人員稱,這部分配套費是為每輛車所配備的工具和內部裝飾等設施。“一輛40多萬元的車竟需要近13萬元的配套設施?這2份發票中肯定藏有玄機。”檢查人員頓時產生懷疑。
為了摸清這2份發票的真相,檢查組隨即對汽車銷售公司的負責人及銷售經理依法進行了詢問。經過詳細耐心地稅法宣傳,銷售公司負責人坦承所謂的配套費實屬車價的一部分,并供述2006年王某以該客車運輸公司的名義前來購車時,向汽車銷售公司提出了對每輛車分別開具2份發票的要求,而每份發票各開具多少金額則是王某以不低于最低計稅價格為原則而提供的數字。
逃稅新手段浮出水面
掌握了銷貨方的事實證據后,檢查組決定立即對該客車運輸公司開展檢查。在認真查閱了賬簿資料后,檢查組發現該客車運輸公司已按每輛44.5萬元的價格計算繳納了3輛金龍客車的車輛購置稅,然而,每輛12.8萬元的配套設施費卻既未在賬簿資料中反映,也不見其資金支付記錄。針對這一情況,檢查人員對該客車運輸公司負責人進行了詢問,但該負責人拒不承認人為分解車價的行為,甚至以遺失為由拒絕提供與汽車銷售公司之間的業務合同。檢查組人員隨即向該負責人出示了在汽車銷售公司所獲取的證據,在事實與證據面前,該負責人終于承認未按真實購置價格計算繳納上述3輛金龍客車的車輛購置稅。
至此,檢查組對納稅人的逃稅手段已了然于胸。種種分析表明,該客車運輸公司正是利用汽車銷售公司對一輛車分別開具不同發票的行為,從而人為分解車價侵蝕稅基。檢查組決定對該客車運輸公司開展納稅年度的延伸檢查。檢查結果不出所料,該公司2006年~2009年間,先后從省內外多家汽車銷售商購進上百輛汽車,其中大部分均是采用一車開具兩票的方式,即一份機動車銷售發票和一份貨物銷售發票,另有部分車輛盡管只有一份機動車銷售發票,但車價明顯偏低。對所有車輛,該公司都僅按機動車銷售發票進行了納稅申報。
檢查人員意識到,核實車價是破案的關鍵。然而,由于時間跨度較大,所涉的銷售單位分散,車輛品牌型號較多,汽車銷售商所開具發票上并無對應車輛,究竟每輛車的車價中有多少被人為分解,一時之間難以確定。為此,檢查組決定分頭展開調查工作,一方面繼續對該客車運輸公司的固定資產賬及銀行往來賬進行比對,審查每輛車的資金支付情況;另一方面到每家汽車銷售商對每一輛車的購車合同、款項支付、發票開具情況進行逐一核對,確保查實每一輛車的準確購置價格。幾個月的努力后,檢查組最終掌握了完整的證據鏈,證實該客車運輸公司2006年~2009年間,利用汽車銷售商一車分別開具機動車銷售發票和貨物銷售發票兩類發票的行為,或者要求汽車經銷商按低于實際車價的金額開具機動車銷售發票,從而人為降低車輛購置稅計稅依據,少繳車輛購置稅共計18.9萬元,案件終于成功告破。
據了解,由于車輛購置稅由購車者繳納或實際承擔,因而汽車銷售商和購車者之間極易達成協議,即汽車銷售商通過低價開具機動車銷售發票,從而降低計稅依據,而真實的車價與票面車價的差額部分則開具普通發票甚至不開發票,這樣一來不僅購車者可以少繳車輛購置稅,銷售方也可達到少繳增值稅的目的,正所謂雙方都受益,而最終受損的就是國家的稅收。目前,遵義市國稅局稽查局已對該案中的某客車運輸公司作出補稅處理和處罰決定,并向稅源管理部門提出加強管理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