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轉自互聯網
對深圳市某房地產公司而言,此番被稅務機關“逮”個正著實在是件令人欷歔的事情。因為該公司經營規模不大,把公司逐漸做強做大無疑是條“正道”,但該公司偏偏動了歪腦筋,在稅收上耍了些并不高明的花招,結果卻給自己惹來了麻煩。這個案件生動地說明了一個道理:小聰明終究成不了大事業。
2011年5月,深圳市地稅局第一稽查局接到匿名舉報材料。經過稽查人員的初步調查,被舉報公司于2000年4月10日成立,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曾在2000年開發過某房地產項目,2007年該項目銷售完畢后,就再未有過新的開發項目?;槿藛T一時感到有些遲疑——這是一家規模不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營的項目也十分單一,應稅收入也并不多,犯得著為了這點稅收挖空心思、煞費苦心嗎?
出于對舉報人高度負責的態度,稽查人員依然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將該公司近年來的經營、納稅與項目開發情況進行了反復核實,同時派人實地了解企業實際辦公地址,一次交鋒即將展開。
5月31日,稽查人員不動聲色地到達該公司經營場所,并迅速控制了財務室、法定代表人辦公室等辦公場所。但“恰巧”公司的財務負責人、法定代表人都不在,只有一名兼職會計在場。兼職會計稱沒有存放資料的鐵柜鑰匙,財務負責人的辦公電腦設置了密碼,公章也在財務負責人手中。經過一番周折,這位會計打通電話后,財務負責人又說一時不能回到公司配合檢查。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公司在回避稅務檢查。
稽查人員整理了一下思路,把突破口就放在這位兼職會計身上,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你知道這樣做的后果嗎?”“你愿意承擔本就不屬于你的責任嗎?”“你知道這是在害了老板和企業嗎?”幾個回合下來,終于使得當事人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主動配合執法行動,打開了緊鎖的鐵柜,也提供了辦公電腦的密碼。稽查人員調取了被查企業的2本賬本、4本憑證賬冊和其他財務資料,成功完成了對該公司的調賬工作。
從調回的屈指可數的賬冊資料來看,該公司的經營業務很少。從賬本記載的業務來看,該公司每年只有少量的租金收入,以及公司日常成本費用支出,近2年的賬務報表都反映企業出現經營虧損,幾乎無稅可征。面對這樣的情況,稽查人員納悶兒了:既然沒有涉稅問題,那么剛才何必要和稽查人員玩捉迷藏?
稽查人員一方面認真審核了4本原始憑證,查閱賬上記載的每筆經營業務,務求對企業經營業務進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加緊案件的外圍調查工作,與相關人員進行詢問筆錄,從多個角度了解企業經營及納稅情況。當稽查人員注意力的焦點停留在企業的“往來賬”時,一切謎底似乎都被揭開了。
往來賬,即反映企業與業務伙伴資金往來的會計科目,這些科目素有企業稅收的“避風港”之說,一些企業常常將應稅收入計入這些科目,從而隱匿收入,轉移利潤。該公司正是運用了這一手段,將當期的商鋪租金收入和轉讓車位使用權取得的收入,統統使用“其他應付款”科目進行核算,不結轉當期收入,企圖少繳有關稅費。抓住了這個關鍵線索,納稅人其他的會計“貓兒膩”也逐漸浮出水面。
除了“其他應付款”,該房地產公司還使用“以前年度損益調整”這個會計科目,人為地調節當期利潤,造成少計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少繳企業所得稅。同時,還將2008年簽訂的一筆股權轉讓合同“偽裝”成普通的資金往來,從而少繳印花稅。然而這一切小花招都被稽查人員一一發現。
當稽查人員合上最后一本憑證時,對企業負責人說出了一句令大家都十分驚訝的話:“你們公司所有的稅種都有問題?!钡拇_,這家公司通過“往來賬”隱瞞房屋租金等收入少繳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房產稅、城建稅;通過“偽裝”合同少繳印花稅,通過虛報土地、車船的數量,少繳土地使用稅、車船稅。
雖然少繳的稅收總額并不多,但涉及了該公司應繳稅的所有稅種,這不能不令稽查人員感到有些意外。最終,稅務機關對該公司作出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和罰款的處理,共計11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