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和訊網
二、 稅局稽查監控指標體系
稅務機關的稽查監控指標體系非常龐大,GTS將為您理清脈絡,依次介紹異常監控對象的六類條件,納稅評估通用分析指標及其使用方法,同時重點介紹覆蓋面最廣的兩種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稅負率分析監控方法。
1. 六類異常監控對象條件
企業存在以下六種情況之一,都將成為稅局重點稽查的異常監控對象:
○1一般納稅人同時存在“應稅貨物與勞務銷售額大于0,免抵退出口貨物銷售額連續三個月累計等于0”、“連續三個月入庫稅額等于0”、“免稅銷售收入等于0”
○2一般納稅人企業同時存在“三小票(系指農副產品收購發票、廢舊物資收購發票、貨物運輸發票)抵扣額占外全部進項稅額60%(含本數)以上”、“應稅銷售額與上年度同期對比增長幅度大于等于今為5%”、“稅負率小于或等于是1%”、“免稅銷售收入等于0”
○3“免抵退辦理出口貨物銷售額”大于0、開業超過12個月,且連續12個月平均綜合稅收負擔率小于0.5的免抵退稅企業
○4小規模納稅人同時存在“領購發票后連續6個月入庫稅款為零”,“零入庫的每月有結存發票”、“免稅銷售(或減免稅額)等于0”
○5連續12個月應稅銷售額等于開票額的小規模納稅人(零申報納稅人除外)
○6從企業開始取得營業收入的所屬年度起經營三年或以上,近2年連續虧損且年度收入大于0的企業;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中,中介機構在簽證報告中出具意見為“保留意見”的企業及匯算清繳中反映為虧損的企業
2. 納稅評估通用分析指標及其使用方法
GTS將從收入、成本、費用、利潤四個方面介紹納稅評估分析指標。
(1) 收入類評估分析指標及其計算公式和指標功能
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100%
如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超出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少計收入問題和多列成本等問題,需要運用其他指標進一步分析。
(2) 成本類評估分析指標及其計算公式和功能
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產成品成本×100%
分析單位產品當期耗用原材料與當期產出的產成品成本比率,判斷納稅人是否存在賬外銷售問題、是否錯誤使用存貨計價方法、是否人為調整產成品成本或應納稅所得額等問題。
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100%,其中:主營業務成本率=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
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超出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銷售未計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3) 費用類評估分析指標及其計算公式和指標功能
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費用-基期主營業務費用)÷基期主營業務費用×100%,其中:主營業務費用率=(主營業務費用÷主營業務收入)×100%
與預警值相比,如相差較大,可能存在多列費用問題。
銷售(管理、財務)費用變動率=〔本期銷售(管理、財務)費用-基期銷售(管理、財務)費用〕÷基期銷售(管理、財務)費用×100%
如果銷售(管理、財務)費用變動率與前期相差較大,可能存在稅前多列支銷售(管理、財務)費用問題。
成本費用率=(本期銷售費用+本期管理費用+本期財務費用)÷本期主營業務成本×100%
分析納稅人期間費用與銷售成本之間關系,與預警值相比較,如相差較大,企業可能存在多列期間費用問題。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其中:成本費用總額=主營業務成本總額+費用總額
與預警值比較,如果企業本期成本費用利潤率異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費用等問題。
稅前列支費用評估分析指標包括了:工資扣除限額、“三費”扣除限額、業務招待費扣除限額、公益救濟性捐贈扣除限額、開辦費攤銷額、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額、廣告費扣除限額、業務宣傳費扣除限額、財產損失扣除限額、呆(壞)賬損失扣除限額、總機構管理費扣除限額、社會保險費扣除限額、無形資產攤銷額、遞延資產攤銷額等。
如果申報扣除(攤銷)額超過允許扣除(攤銷)標準,可能存在未按規定進行納稅調整,擅自擴大扣除(攤銷)基數等問題。
(4) 利潤類評估分析指標及其計算公式和指標功能
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利潤-基期主營業務利潤)÷基期主營業務利潤×100%
其他業務利潤變動率=(本期其他業務利潤-基期其他業務利潤)÷基期其他業務利潤×100%
上述指標若與預警值相比相差較大,可能存在多結轉成本或不計、少計收入問題。
稅前彌補虧損扣除限額。按稅法規定審核分析允許彌補的虧損數額,如申報彌補虧損額大于稅前彌補虧損扣除限額,可能存在未按規定申報稅前彌補等問題。
營業外收支增減額。營業外收入增減額與基期相比減少較多,可能存在隱瞞營業外收入問題。營業外支出增減額與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較多,可能存在將不符合規定支出列入營業外支出。
(5) 案例分析——隱蔽在“其他業務收入”里的稅款
「案例3」
某市國稅局稽查局在對汽車行業專項稽查前,為了能夠分析判斷汽車銷售企業增值稅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檢查人員首先從查閱行業相關資料和進行市場調查入手,了解汽車銷售市場的一般規律,掌握其購銷特點和主要商品的市場銷售情況,以及商品的成本、利潤等基本情況;檢查人員還通過CATIS分析決策系統了解企業稅務登記資料、2010年度納稅申報資料及附列資料、財務報表、開具銷售發票存根和申報抵扣聯等相關資料進行系統審核,對企業經營狀況、財務核算方法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通過對該企業納稅的各項指標并結合行業特點進行綜合分析,檢查人員發現疑點:該企業2010年自行申報增值稅為零,稅負為零,汽車銷售利潤-213萬元,而汽車行業平均稅負在0.4%左右,存在著明顯的不合理。市國稅局稽查局于2011年2月派人員對該公司所屬2010年1月至12月的增值稅納稅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
經查實,發現企業銷售商品按規定作了銷售反映,計提了增值稅銷項稅金,但其商品銷售價格卻偏低,稅負率和毛利率低于正常水平,這引起了檢查人員的懷疑。檢查人員接著對其他賬戶進行檢查,發現企業當年的“其他業務收入——倉儲費”卻不少,全年共計458萬元。 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現金)
貸:其他業務收入——倉儲費
經實地查證和多次與企業約談之后,企業承認存在人為調低銷售價格逃避增值稅的行為,接受稅局要求進行整改,并將應繳稅款和罰款補齊。
3. 增值稅稅負率分析監控使用的指標及其使用方法
(1) 增值稅稅負率分析監控使用的指標
彈性系數:
抵扣彈性=進項稅額同比增長÷應稅銷售額同比增長×100%
稅收彈性=應納稅額同比增長÷應稅銷售額同比增長×100%
稅負率=應納稅額÷應稅銷售額×100%
稅負率差異=本年累計稅負率-上年同期累計稅負率(或預警、或本地上年同行業平均、或全省上年同行業平均)
(2) 增值稅稅負分析監控指標有以下情形之一為異常:
○1應稅銷售額=0,應稅銷售額同比增長≤-50%或≥50%
○2進項稅額,進項稅額同比增長≤-50%或≥50%
○3應納稅額=0,應納稅額同比增長≤-30%或≥30%
○4彈性系數,抵扣彈性≥1.2,稅收彈性≤0.8
○5稅負率=0,稅負率差異≤-0.3
(3) 案例分析——賬內虛構業務,賬外隱瞞收入
「案例4」
背景:稽查局針對以前年度未查和申報異常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進行了專項檢查。
1、Y市M區內某公司主要從事各種型號的原紙、電腦打印紙、靜電復寫紙及票證印刷品的生產銷售業務,年生產能力400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2、該公司2008年至2010年的銷售及納稅情況為:
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451294.61元,銷項稅額114170.09元,進項稅額92736.59元,應納增值稅21433.50元,已交增值稅21433.50元,稅負率4.74%。
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1023862.80元,銷項稅額1740567.75元,進項稅額134400.13元,應納增值稅39656.61元,已交增值稅39656.61元,稅負率3.87%。
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633040.11元,銷項稅額277617.52元,進項稅額219500.43元,應納增值稅58117.09元,已交增值稅58117.09元,稅負率3.55%。
2011年無銷售收入,零申報
與上年度比較,銷售收入變動率2009年為126.87%,2010年為59.5%;稅款變動率2009年為85.02%,2010年為46.55%
經過查前分析小組對以上信息的分析和討論,初步判斷,該單位實現銷售收入不計提銷項稅金或者擴大抵扣范圍多抵進項稅的可能性較大。
調查過程:稽查人員主要采取順查法,對該企業2008年至2010年的賬面收入和進項稅額抵扣情況進行了檢查,僅發現其購進的電機、減速機用于在建工程,入賬抵扣進項稅額1207.73元,未發現其他問題。但在往來賬戶中發現“其他應付款”科目貸方發生額逐年遞增,而借方發生額卻很少,至2010年末貸方余額達到1330555.00元。稽查人員懷疑這是隱藏的收入。對此,企業負責人解釋為,企業生產的主要原材料為麥桿草,在收購麥桿草的環節上,資金周轉不開,就借自己的現金,長期掛賬周轉。此解釋盡管說服力不大,但因行政強制力有限也無法核實,因此稽查人員帶著疑問對該企業的賬務進行了深入審查,發現企業2010年既購進廢紙邊、紙殼,取得《廢舊物資銷售統一發票》,又開具《農林牧水產品收購單》收購麥桿草,辦案人員懷疑其中有虛計進項稅額、擴大抵扣范圍的問題。為了取得證據,辦案人員到轄區部分相同行業企業了解情況,詳細詢問造紙工藝和不同企業的特點,得知Y市M區內只有一家企業能夠使用麥桿草為原料,而該公司的設備根本沒有使用麥桿草為原料的可能。
在事實面前,該公司不得不承認只能用紙邊、紙殼為原料,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由于主要收購的是一些無證業戶銷售的紙邊、紙殼,沒有正式發票,不能抵扣進項稅,于是就使用《農林牧水產品收購單》計提進項稅抵扣。為了保證稅負率在3-5%之間,他們還以《農林牧水產品收購單》作為調節手段,虛構收購麥桿草業務。為了使賬務上不出現現金紅字,就虛構了一部分借孔XX款的業務,掛在“其他應付款”賬戶。經查實,該企業2008年虛開《農林牧水產品收購單》56份,金額196855.90元,抵進項稅額19685.59元;2009年虛開75份,金額251237.30元,抵進項稅額25123.70元;2010年虛開34份,金額196976.80元,抵進項稅額25123.70元
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利潤,而不是為了賠錢,該企業經營三年,賬面反映年年虧損,但是還積極要求繼續承包,說明實際不可能沒有利潤,這就與其賬務反映虧損相矛盾,辦案人員懷疑其資金存在問題,即對該企業進行了賬賬核對,賬表核對,查找資金的來龍去脈。在審閱企業提供的承包合同時,發現合同約定每年上交村委16萬元利潤,如果違約,村委有權終止合同并加收利息。檢查人員又查閱了企業的本年利潤、利潤分配賬戶,發現該企業三年來沒有上交利潤的賬務記載。經到村委了解,該公司卻每年都按照合同規定,通過銀行劃撥上交了利潤。
稽查人員遂按法定程序,對其銀行賬戶進行了調查取證,發現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記載上繳利潤的賬戶,收支共發生了107筆業務,其中收入方發生75筆結算業務,共計4878452.06元,截止到取證之日,賬戶余額只有800元。在事實面前,企業不得不承認,為了偷稅而單獨開立賬戶并私設了賬外賬。
結果:經對賬外賬檢查,該企業:
2009年賬外經營隱瞞銷售板紙收入1102578.18元,隱瞞紙箱收入19531.10元,隱瞞銷售煤收入472.25元,購進原材料取得進項稅額7676.78元,未入賬抵扣稅款;
2010年賬外經營隱瞞銷售板紙收入2218173.30元,隱瞞銷售紙箱收入9028.10元,隱瞞銷售洗衣粉收入2877.60元,隱瞞銷售煤收入6122.00元;
2011年,賬外經營隱瞞銷售板紙收入1301517.63元,隱瞞銷售鞭炮收入4756.00元,隱瞞銷售洗衣粉收入331.50元,隱瞞銷售紙箱收入199394.30元,隱瞞銷售煤收入13670.10元。
4. 企業所得稅應稅所得率分析監控使用的指標及其使用方法
(1) 企業所得稅應稅所得率分析監控使用的指標
企業所得稅貢獻率=應納稅額÷收入總額×100%
企業所得稅貢獻率差異=本年累計企業所得稅貢獻率-上年同期累計(或預警、或本地上年同行業平均、或全省上年同行業平均)企業所得稅貢獻率。
彈性系數:
稅前扣除彈性=扣除項目總額同比增長÷收入總額同比增長×100%
應稅所得彈性=應納稅所得額同比增長÷收入總額同比增長×100%
稅收彈性=應納稅額同比增長÷收入總額同比增長×100%
(2) 企業所得稅應稅所得率分析監控指標有以下情形之一為異常:
○1收入總額=0,收入總額同比增長≤-50%或≥50%
○2扣除項目總額,扣除項目總額同比增長≤-50%或≥50%
○3利潤總額≤0,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0%或≥30%
○4納稅調整后所得≤0,納稅調整后所得同比增長≤-30%或≥30%
○5應納稅所得額=0,應納稅所得額同比增長≤-30%或≥30%
○6應稅所得率=0,應稅所得率差異≤-0.3
○7應納稅額≤0,應納稅額同比增長≤-30%或≥30%
○8企業所得稅貢獻率=0,企業所得稅貢獻率差異≤-0.3
○9彈性系數:稅前扣除彈性≥1.2,應稅所得彈性≤0.8,稅收彈性≤0.8
(4) 案例分析——谷歌再陷“避稅門”
「案例5」
背景:據某一期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引用美國證交會提供的數據稱,美國互聯網搜索引擎巨頭谷歌利用旗下空殼公司轉移利潤,在過去5年避稅至少32億英鎊(約合46.3億美元)。該報調查揭露,谷歌的公司網絡橫跨包括愛爾蘭、荷蘭、百慕大在內的至少5個法律管轄區,其海外營收在旗下的子公司合法地自由轉移,最終達到避交巨額稅項的目的。報道稱,英國的公司稅率為28%,谷歌在英平均每年廣告營收都能高達20億英鎊,但谷歌每年僅在英國繳稅約300萬英鎊。美國證交會已經要求谷歌提供可以解釋其稅收賬目的更多細節。該機構的文件顯示,谷歌去年的全球營收高達178億英鎊(約293億美元),其中52%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但去年谷歌海外稅率僅有3%.
調查過程:報道披露了谷歌復雜的避稅手段和過程:首先谷歌公司將其搜索及廣告技術版權注冊于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家空殼控股公司,使這部分收入成為海外收入,避過美國35%的重稅率。同時,這家愛爾蘭控股公司旗下還有一間子公司,負責處理英國及其它市場的廣告業務。即使身處英國的客戶,若想向谷歌落廣告,也得與愛爾蘭的公司聯絡,而非與英國的公司,因此谷歌又避過英國的28%稅率。另外,為了將海外營業收入轉移到避稅天堂百慕大,谷歌采用了一種被稅務律師稱作“雙愛爾蘭”和“荷蘭三明治”的迂回路徑。愛爾蘭的稅收政策不對向位于其它一些歐盟國家的公司付款征稅,因此谷歌就先將利潤轉移到擁有多重稅收優惠的荷蘭。谷歌在荷蘭設立的附屬公司只是一個掛名公司,它將谷歌的營收再轉移到百慕大。由于百慕大的附屬子公司在管理上實際還是歸愛爾蘭的公司管理,因此該路徑被冠以“雙愛爾蘭”的綽號。
這并不是谷歌首次陷入“避稅門”。《星期日泰晤士報》兩年前曾披露,谷歌2008年在英國的廣告營收高達16億英鎊,但只納稅14萬英鎊,少交4.5億英鎊之多。谷歌在華子公司此前也曾多次被曝存在偷稅漏稅行為,數額高達4000多萬元,具體違法行為包括使用假發票、不按規定代扣代繳營業稅等問題。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2012年稅務稽查的重點行業已經明晰,GTS選取其中的服裝類電子產品類出口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等的往年稅務稽查案例進行分析,希望通過講解稅局稽查監控指標體系的方式來幫助您了解稅務稽查,做好防范工作,控制企業的稅務風險,從容應對2012年的稅務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