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們在固定資產審計工作實務中的一些思考和歸納,一點經驗和教訓, 愿和廣大同行進行交流。
一、初次年審折舊逐臺測算法
使用范圍:所有年審;上年未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年審;被審計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已計算機化,因此可以逐臺測算固定資產折舊。
主要思路:第一,根據各項固定資產合理的原值,規定的使用年限、殘值率,計算出各項固定資產上年累計折舊,與企業上年實際累計折舊相比較,如有差額,調整年初未分配利潤。第二,根據各項固定資產合理的原值,規定的使用年限、殘值率,計算出本年度各項固定資產應計折舊,與企業本年實際計提折舊相比較,如有差額,調整本年度成本或費用。
二、非初次年審折舊逐臺測算法
使用范圍:所有年審;上年已對被審計單位進行了年審,被審計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已計算化,因此可以逐臺測算固定資產折舊。
主要思路:根據各項固定資產合理的原值,規定的使用年限、殘值率,計算出本年度各項固定資產應計折舊,
與企業本年實際計提折舊相比較,如有差額,調整本年度成本或費用。
三、固定資產原值平均法
適用范圍:所有年審;企業固定資產的核算未實行計算機化。
主要思路:對固定資產折舊進行分類測算,對某一類固定資產,以前年度就有、本期繼續使用的,用固定資產原值A×年折舊率D計算應計折舊。
對本年N月新增的固定資產, 其本年應計折舊為:
固定資產本年折舊=年折舊率D×固定資產原值B×(12-N)/12.對本年M月減少的固定資產,其本年應計折舊為:
固定資產本年折舊=年折舊率D×固定資產原值C×M/12=D×固定資產原值C×(M+12-12)/12=D×固定資產原值C×[12-(12-M)]/12=D×固定資產原值C-D×固定資產原值C×(12-M)/12.
綜上所述,對這類固定資產在全年應計折舊為:
[固定資產原值(A+C) +固定資產原值B×(12-N)/12-固定資產原值C×(12-M)/12 ] ×年折舊率D
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在運用此方法時,一定要向企業有關人員查詢是否有一些已提足折舊,但仍在繼續使用,因此還未進行清理的固定資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固定資產原值雖然在賬面上,但是應該停止計提折舊。如在折舊測試時沒有詢問核實上述情況,審計測算出來的折舊就會大于企業應該計提的折舊,結果區分不出是企業少提折舊還是審計人員計算有誤。
四、累計折舊率法
適用條件:各種企業年審,企業固定資產的核算未實行計算機化。
主要思路:分類計算上年和本年的累計折舊率,根據本年累計折舊率和上年累計折舊率的差額與該類固定資產應有年折舊率相比,判斷該類固定資產本年折舊是否合理。
五、年度折舊差額法
適用范圍:股份制改造審計;企業曾經評估調賬且調賬是法定有效的,被審計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已計算機化, 因此可以逐臺測算固定資產折舊。
這種方法又具體分為三種情況:
(一)評估調賬在評估基準日
主要思路:第一,將企業固定資產明細賬導入電子表格并對照評估報告,逐臺核對企業是否嚴格將每臺固定資產的原值定為評估重置值,將累計折舊定為評估重置值與評估值之差。或將企業固定資產評估結果輸入電子表格,將每臺固定資產的原值定為評估重置值,將累計折舊定為評估重置值與評估值之差。第二,將經上述第一步驟得出的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和累計折舊合計與企業資產負債表固定資產原值和累計折舊核對,如有差額,一定要找出原因,將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和累計折舊賬面數調整為上述第一步驟得出的固定資產原值和累計折舊數。第三,以上述第一步驟得出的固定資產原值為基礎逐年計算各年應計折舊額,如和企業各年計提的折舊有差別,調整期初未分配利潤或當年成本費用。
(中國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