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個體稅收雖在整個稅收中的總量不大,額度不高,但因其涉及面較廣,影響較大,最能透視民情、體現民意,一度成為稅務管理的難點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成為衡量各地稅收征管水平高低的一個基點。在與時俱進的經濟發展中,如何加強個體雙定戶的稅收管理以實現公平稅負,是個體稅收征管中的現實課題。
實行定期定額征稅方式的個體工商戶簡稱“雙定戶”。定期分為一個季度、半年、一年,最長不超過一年;定額是指核定納稅人在定期內月銷售額或營業收入:“雙定戶”又分為達起征點業戶(以下簡稱達點戶)和不達起征點業戶(以下簡稱不達點戶);對達點戶的定額要根據其適用征收率計算應納稅額,即“既管且征”,而對于不達點戶核定銷售額或營業收入免征稅款,即“只管不征”。對雙定戶的稅收管理分為達點戶和不達點戶的稅收管理。如何加強個體雙定戶的稅收管理以實現公平稅負,筆者淺見如下:
一、正確執行起征點稅收政策,是實現個體雙定戶稅負公平的前提
從2003年10月1日起,國家稅務總局再次調整了雙定戶起征點標準后,一夜之間有80%以上納稅人從原來的征稅戶變成了免稅戶。起征調整后的最初幾個月,個體稅收收入同比下降近三成,部分地區下降60%以上,三年過去了,個體稅收收入不但沒有下降,而是逐年大幅遞增,年均增長幅度在30%以上,其原因有二:一是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稅收收入的自然增長;二是,隨著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到位,原有不達點戶經營規模的不斷壯大,已從原來的不達點戶培養成達點戶,甚至變成納稅大戶,這充分體現了國家調整起征點所帶來的宏觀調控現實意義。
因此,我們要準界定達點戶和不達點戶,對達起點的業戶要按規定核定稅款,足額征收;對不達點業戶,仍然要按規定核定營業額,加強日常管理,一旦達到起征點標準,應及時列入正常征收管理范圍。這也是實現公平稅負的前提之一。
二、規范雙定戶定額核定方法,是實現個體雙定戶稅負公平的關鍵
目前,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對雙定戶定額的核定,其依據和標準往往是歷史性定額或參照同地域、同行業、同規模等因素,缺乏科學、合理、統一、有效的辦法,加之人為因素,必然使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存在稅負不平衡。作為國稅機關,在核定稅額時,同一行業看地域的好壞、同一地域看生意的好壞,盡管考慮得很周全,卻難以滿足各位納稅人的心意。“生意同樣做,為何別人少繳稅,而我卻要多繳稅?”個體納稅人一旦找到自己認為合理的理由,鉆進這個死胡同,要他按時自覺繳納稅款就困難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科學、公平、公正、公開核定稅款,使雙定戶的稅負公平合理。
在雙定戶的定額核定上,如何核定定額以及核定多少稅款是稅務機關解決的首要問題。如何核定定額是方法問題,而核定多少稅款則體現稅務機關的征管力度、征管水平;其次,核定稅款要體現執法的公平、公正性。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成熟,對經營者來說更需要公平競爭的環境,稅收也是納稅人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之一,而且納稅人的維權意識在不斷提高,所以稅務機關在確定核定稅款方法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依法、公平、公正、公開。
對達點戶來說,營業額相對較大,但因缺乏相關的進銷貨憑證,絕大部分經營業務實行現金交易,真實的銷售收入往往游離于稅務干部視線之外,想掌握這部分納稅人的真實銷售收入確實很難。這種情況下,定額必須有相對科學、合理的“參照物”。由于90%以上的個體經營者聚集在各類市場或主要街道上,經營行業也相對集中,經營面積大小、租金的多少以及其他固定性費用都有據可查或有據可參照。因此分行業、分地段進行典型調查測算,在掌握大量測算資料的基礎上,確定影響納稅人銷售收入的客觀要素,制定科學、客觀的定額評稅體制。
筆者認為,市場(街道或)規模、市面等級(以單位面積房租來體現)、經營面積、行業平均利潤率、從業人員、運輸工具等六大要素是影響納稅人經營收入的主要因素,而經營規模的大小、經濟效益的好壞也是通過六要素來體現的,前面四要素是客觀的、也是經營的基礎,而第五、六兩要素則是在前面四要素基礎上體現出的經營規模、經營效益。稅務機關通過調查測算,首先確定達點征收的標準,確定核定計稅依據的基本公式,然后將上述六大要素賦以影響經營收入的參數,稅務人員將向納稅人采集的信息輸入計算機,就能計算出定額,并張榜公布。在實踐中,筆者曾用如下公式測試過現在正常征管的納稅人的定額:
{[1+(經營面積-25)÷3÷25]×經營面積基本系數+市場(街道)等級系數+市面等級系數+行業系數+從業人數×從業人員系數+運輸工具×運輸工具系數}×5000(加工、修理起征點為3000元)
筆者通過對十個行業200余戶納稅人的調查測算,將六要素賦以合理的系數后,用此公式重新測試正常征管水平下的其他納稅人的定額,測算出的新定額70%以上在現定額上下20%范圍內。由于這一公式是在調查測算的基礎上產生,有相關的測算資料佐證,符合現行的法律法規的規定。這一公式可為新增業戶的定額提供較為客觀的定額依據。
三、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是實現個體雙定戶稅負公平的基礎
好的稅收政策、規范的定額核定方法,要依靠稅收管理員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稅收管理員必須經常深入第一線,要做到“四勤”:腿勤、手勤、眼勤、嘴勤,才能掌握大量有關納稅人生產經營的真實信息,不斷提高典型業戶的調查面,為雙定戶定額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據。
稅務管理員一方面要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增強稅收服務意識,在工作中注重加強稅法宣傳,多與納稅人溝通,進一步融洽征納關系;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廉政建設,做到手莫伸,嘴莫貪,切勿因蠅頭小利影響公正稅收執法。俗話說得好,“天下不患貧而患不均”,我們在執法中要力求“一碗水端平”,拼棄一切私心雜念,杜絕人為不公正因素,從執法源頭保證雙定戶的稅負公平。
四、嚴懲稅收違法行為,不斷提高納稅人的依法遵從度,是實現個體雙定戶稅負公平的保障
當前,對個體雙定戶的管理缺乏深度,管理人員疲于應付。就筆者對所了解的某分局進行了分析,其原因:一是個體征管戶多,而稅收征管人員太少,人少事多矛盾尤為突出,人均管戶近五百戶,管戶多的有600余戶,稅務管理人員沒有足夠時間保證及時了解納稅人生產經營的變動情況;二是征管人員老齡化,個體管理人員平均年齡49歲,其中有兩位已55歲,目前還在征管第一線,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適應當前的征管要求。三是專業業務水平相對薄弱,7位一線管理人員中有4位是軍轉干部,年齡大的同志其業務水平很難獨立適應現代化的征管要求;四是納稅人的維權意識和稅務機關的文明創建要求越來越高,除重大的、突出性違法案件依法辦理外,其余征管上的矛盾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麻煩繞道走,缺少強硬的打擊力度。
基于上述諸多因素,個體稅收征管質量和征管效率無法得到充分保證,在治稅環境上往往形成“惡性循環”。筆者認為:在短期內無法增加足夠年輕的、業務水平高的征管人員的情況下,但必須要保證打擊稅收違法違規行為的專業隊伍的人員。通過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實現“懲治一個,教育一片”的作用,不斷改善治稅環境,提高征管工作效率。
總之,如何加強個體雙定戶的稅收管理以實現公平稅負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內外兼顧,標本兼治,實現公平稅負,構建和諧征納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