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南方都市報(深圳)
當地時間7月25日,大溫哥華所在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卑詩省)政府在事先毫無預告的情況下突然宣布,自8月2日起“非居民”(指既不是加拿大公民也不是加拿大永久居民者)在該省購買房地產,將額外征收15%的房地產轉讓稅(Propertytransfer tax)。
據C BC、《卑詩省報》和《溫哥華太陽報》等省內媒體報道,這項針對海外買家的調控政策和7月7日的一份針對性調查報告有關。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在調查區間內的大溫地區房地產有效交易中,外國買家占比達5%,其中“幾乎都來自中國”。不僅如此,調查區間內每個外國買家(主要為中國買家)投入平均值高達115.7萬加元,而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投入平均值僅73.5萬加元。
盡管這只是卑詩省有史以來第一份針對大溫房地產海外買家的正式調查報告,且調查區間過窄(6月10日至29日,僅僅覆蓋不到20天),但卑詩省和大溫地區對“宜居問題”的緊張由來已久。
包括大溫哥華在內的卑詩省并非加拿大經濟最繁榮、收入最高的地區,恰相反,近年來這里一直是加拿大各省區中平均收入最低、專業高薪工作最難找的地方(沒有之一)。2015年由美國市場調查機構D em ographia所作的年度調查報告中,大溫2014年平均房屋價格70.48萬元,平均居民年收入6.64萬元,房價/年收入比率高達10.6倍,在全球378個受調查城市中僅次于17倍的香港,位列世界第二,遠遠超過了“住房可負擔”的標準。房價之重,可謂一目了然,甚至觸目驚心。
由于種種原因,不論是否樂見大溫房價暴漲者都往往把“中國因素”當作主持自己論點的重要論據熱炒,這使得省內對“宜居問題”不滿者集怨于外國人、尤其華人買家身上。2015年5月,溫哥華市一些團體、居民發動示威,要求政府效仿澳大利亞,采取諸如征收房屋空置稅、限制外資流入房地產市場、甚至限制外國買家購房等政策,以達到改善“宜居性”、減少房屋空置浪費和平抑房價的目的。
對于這項新稅能否達到效果,各方意見不一。
認為“切實有效”者(如麥當勞經紀公司M acdonaldR ealty副總裁庫珀JonathanC ooper和R e/M ax經紀公司西區副總裁阿什EltonA sh)認為,海外買家并非真的“揮金如土”,越是豪宅,這15%越“肉疼”,而低價房產的買家收入一般有限,因此此項調控有助于平抑大溫房價,改善“宜居性”。
認為“會有效但不足取”(如 菲 沙 河 谷 地 產 局C EO菲利普R obPhilipp)者認為,新稅會嚴重打擊大溫和全省房地產市場,但會同時嚴重沖擊卑詩省經濟。7月21日的卑詩省年度經濟報告顯示,卑詩省2015財年G D P增速為3%,三倍于加拿大全國水平,而房地產則是“首席功臣”,僅物業轉讓稅一年總收入就高達近15億加元,同比劇增4 .68億加元,增幅44%———而截至3月31日卑詩省總財政盈余也不過7.3億加元,同比增幅4.46億加元。許多人擔心,如果新稅真的能有效為卑詩省房地產熱降溫,則房地產這根經濟支柱及其上下游產業的繁榮,以及其創造的財政收入及就業機會,會統統“打水漂”。
認為“不會產生效果”(如尹大衛)者認為,海外買家并非“卑詩省房價飆升的關鍵因素”,前述報告數據代表性不足,許多卑詩省和大溫房地產買家都有本地身份(即便實際買主是外國人),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繞開“非居民稅”并不難,且此舉可能反倒刺激房價繼續上漲,“因為交易成本增加了”。這部分人仍堅持征收“房屋空置稅”。也有部分人認為,除非加拿大大幅度加息(暫時不太可能),否則“怎么做都效果不大”。
C B C援引卑詩省土地廳數據顯示,7月28、29兩日(即新政生效前最后兩個工作日),突擊辦理房地產轉讓交易的總數分別達到5800宗和9200宗,遠遠超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面,薩萊茨基等房地產經紀統計數據顯示,新政生效前最后一周新增交易中獨立屋銷量暴跌75%,“但價格波動不大”。
接下來會否有諸如“房屋空置稅”等后續政策出臺?目前看來,還要視新政的市場及社會反應,以及省選形勢而定。